〔聽見福爾摩沙-前言〕啟航

〔聽見福爾摩沙-前言〕啟航

   

與其說這是一場意外的安排,倒不如說,這點子在我腦海裡已經盤旋了許久。

   

熟悉我的人大概都知道,我總是喜歡在各種不同領域間「跳來跳去」,試圖穿越或是連結領域間的界限,找尋不同層次創造不同的視角,看一看,想一想,這些「領域」間有怎樣有趣的關連?

   

在去年初某次與好友們閒聊下,談到了某種「讀書會」形式的可能。與其說是「讀書會」,不如說是某種「在同一個主題下,找不同領域的人來密集地分享自己的所學所聞」,看看彼此之間能激盪出怎樣的火花。就算領域跨很遠,同一個主題在其領域中的應用可能天差地遠,但至少,我們可以讓不同領域的人認識到:「原來,這件事在他們那邊是這樣一回事啊!」比如我們可以在某一場讀書會中設定主題為「時間」,然後請科學家、藝術家、美食家、歷史學家、哲學家、社會學家、攝影師、咖啡達人……都來談談時間的概念是怎麼回事。形式可能是短講,也可能是客廳坐一圈沙發,外圍都是等著隨時插嘴踢館的觀眾……

   

其實,這件事光是用想的就讓我覺得興奮。只是沒想到,在還沒真的落實之前,一次意料之外的邀約讓我用另一個形式,在另一個平台上小小實現了這件事。〈聽見福爾摩沙〉是教育廣播電台在今年度新播出《樂活科學心》節目中的一個小單元,用每集短短八分鐘的篇幅,講一個小小的、關於臺灣土地永續的故事。雖然大節目主題是科學,但你們也知道我這人總是有那麼一點不科學的。雖然單元主軸講的是國土永續,但我總是會想要在跨度很大的領域間開各種外掛來談同一件事。

   

既然講到「國土」要如何永續,我就會想從這塊土地的「前世今生」開始講起:回到大航海時代西方人到臺灣的海陸遭逢、日本人來臺灣的認識開始。因此我請到了東華大學臺灣系的葉爾建來擔任開路先鋒,一連八集帶大家回到過去,看看臺灣這塊土地是怎樣走到今天的。接著請到研究所學弟,也是臺灣咖啡達人的劉遵五,從臺灣咖啡的種植了解原住民部落與農業的發展,並探討碳足跡與公平貿易的問題。之後的八集來個大跳耀,我請來了一直專注在發展臺灣科幻文學的老友李伍薰,談談科幻文學、電影作品裡,對人類文明與科技發展的環境控訴。之後是科普作家潘昌志領軍,談談臺灣的氣候、火山、地震。另外比較特別的,是其中一集我請潘老師從一個科普傳播人的角度,來看看現今社群、媒體、Line 上傳來傳去的各種似是而非的「僞科學」。接著我請來了兩位老友:銘傳大學建築系的單世瑄老師,和中華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翁千惠老師,分別來談綠建築在鄉村、部落、城市的應用與發展,以及從產品設計中結合永續概念,進入人的生活,並探討設計教育的養成中,如何融入綠色的環保價值。之後我分別從高中端與大學端,談教育中的環境關注:高中部分我請來了師大附中的洪逸文老師和建國中學葉昭松老師,他們都是地球科學老師,談談他們在探究與實作的地球科學教學活動中,怎樣帶著高中生們從野外考察的活動中,實際認識到這塊土地的樣貌。大學端遠從「內地」埔里請來了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謝如珍老師,談大學生如何走入社區,進行社會式參與的課程學習。最後壓軸,我找來了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的藝術總監彭筱茵,談談他們這些年是如何透過舞蹈劇場與舞蹈影像的創作,探討身體、空間、與環境間的關係。

   

感謝這麼些多年老友們的情義相挺,共同實踐了這場實驗式的跨領域聚會。更要感謝節目主持人陳竹亭教授的邀請,以及製作人賴素燕燕子姐的指導,成就了我小小的願望。從今天開始,每週三上午 11:05 到 12:00 首播,以及隨後六十天的線上隨選聆聽,一連 52 集,每一集都很精彩。我也會針對每一集的內容每週寫一篇文章,好好介紹這些老友們的日月精華,並希望在今年過後,可以將這些內容集結,那就是一個完整的、對這塊我們摯愛土地的、最真誠的回顧。

   

葉子
(2017 Film by Eric with Kodak Ektar 100)

   

《樂活科學心》節目介紹與線上重播聆聽:
http://www.ner.gov.tw/program/5a83f4ebc5fd8a01e2df020a

   

〈聽見福爾摩沙〉單元介紹連載:
http://34.81.28.106/archives/category/formosa

   

〔聽見福爾摩沙-前言〕啟航:
http://34.81.28.106/archives/1811